目前我内外对于研究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是什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物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技术支撑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完善的供应链,导致物流配送模式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运作经验,建立现代物流配送模式,不仅能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本土化;网络化 一、我国物流业配送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缺陷 目前,国内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配送模式:(1)自营配送模式,是指公司创建完全为本公司生产经营提供配送服务的组织模式。该模式要求公司自身物流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满足配送中心发展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必将会向其他模式转化。(2)合作配送模式,是指若干公司由于共同的物流需求,在充分挖掘利用每个公司现有物流资源基础上,联合创建配送组织模式。通过合作和共享,这种模式打破公司之间的界限,达成物流高效化。(3)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的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这种模式对物流公司的运输管理、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4)共同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公司之间为了提升配送效率以及达成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作。这种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可以促进物流行业整体的配送合理化。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不断融合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和国际化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物流业还不具备向公司提供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即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缺陷,没能很好地发挥物流配送支持城市经济和提升社会效率方面的作用。物流配送模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就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历程来看,配送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公司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公司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然而,管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经济体制的行业分割管理、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公司对物流资源的再分配,尤其是与我国物流公司有关的产权转让制度、融资制度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求。 2、技术支撑不够。作为公司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公司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然而,我国物流业普遍存在物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信息系统不完善,技术设备、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情况调查报告,我国物流公司中有信息系统支持的77%的公司中,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公司占23%,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公司占18%,50%以上的公司订单处理准确率在98%以上。我国物流公司还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代公司管理。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日常事物的管理,很少在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和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发挥决策作用。 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我国物流公司大多是由传统运输和仓储公司发展而来,严重缺乏具有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管理手段上,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以手工操作和经验决策为主,很难从信息和物流的专业角度,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所需求的物流管理和服务。 4、缺乏完善的供应链。我国物流公司普遍存在物流组织难度高、缺乏柔性和灵活性,经营成本高和运转时间较长的问题。我国物流公司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仓储、运输或搬运,很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运输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更别提使供应链上下游公司之间合作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和按物流管理思想对物流公司进行优化配置。 二、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物流业以高科技为依托,以达成规模效益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配送模式,形成了从生产资料到最终商品的现代化流通体系。比如: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的美国规模化物流体系、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日本一体化物流体系和以零售行业为中心的欧盟专业化物流体系。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化。作为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信息化是指公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达成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管理活动。在发达国家,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网络达成信息共享,并将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物流业,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从而达成物流业高度的信息化与集成化。 2、规模化。作为一种规模经济运动,物流规模化是指物流公司的规模化经营或者规模化经营的物流公司。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规模经营会提升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达成经营集约化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化经营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不仅会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提升的核心公司竞争力,而且会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充分提升社会物流效率。 3、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从发达国家来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SCM)不仅可以提升公司的资产利用率,减少库存和降低存货管理成本,而且可以缩短商品的交付时间,提升对顾客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升公司的经营利润。例如美国戴尔公司依靠其直销模式和高效供应链,使其物料库存降低到只相当于4天的出货量,其物料成本平均每星期下降l%。 4、标准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主体是公司,标准的直接推动者来自市场的需求。公司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和货物的高效配送,要求相关公司在编码、通信程序、数据交换格式和包装等方面实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公司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探索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物流公司应依托原有的设施基础和客户网络方面的优势,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运作经验,引入先进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理念,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公司转化。比如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整合国内外资源后,建立的海尔国际物流中心不仅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和穿梭车等技术,全部达成了现代物流的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根据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需求,实施物流重组,建立“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系统,成功提升对客户订单的响应速度,打造出品牌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建立符合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物流配送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并为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推进现代物流的建立。 第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达成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公司要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开发的力度,以提升物资供应时效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公司的信息化进程。物流信息化是提升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前提。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为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达成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会使我国物流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的专业化,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通过物流公司间的并购达成规模化经营。物流公司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物流公司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新物流公司的行为。依据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物流公司间的并购不仅会带来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和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会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第五、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和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需求公司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公司的管理人员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第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商品以及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规格,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完成公司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达成信息共享。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可以从制定通用的物流技术类标准、物流信息类标准、物流管理类标准和物流服务类标准开始,逐步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从而提升公司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